写文章
苏翻译 932 人赞同了该文章
几十年来关于海湾战争的叙述已经汗牛充栋。不过在这之中,绝大多数是多国部队方面或者第三方的叙述,而作为这场战争的失败方伊拉克的叙述却很少能见到。缺乏战争一方叙述的战争叙事显然是不完整的。
不过这一空缺事实上早已得到了填补:美国防务研究学院的Kevin M. Woods在2008年出版了《Um Al-Ma’arik (The Mother of All Battles): Operational and Strategic Insights from an Iraqi Perspective》。该书基于2003年缴获的伊拉克当局资料和档案以及对伊军相关人员的采访,为我们提供了海湾战争的一个独特视角,解释了伊军很多行动与措施的内在逻辑,打破了多国部队宣传和认识中的一些“神话”,也为我们展现了伊拉克军队作为自吹自擂中的“世界第四大武装力量”在光鲜外表下的诸多问题,以及这个庞然大物是怎么在海湾战争中轰然倒塌的。
本文是笔者在阅读该书时的读书笔记。
本文章是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包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作战、作战准备阶段和海夫吉战斗(原文未按照时间顺序)
第二部分:海湾战争笔记——伊拉克视角(之二)
第三部分:海湾战争笔记——伊拉克视角(之三)
==============================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入侵科威特的行动涉及到共和国卫队6个师2个旅:汉谟拉比师、法奥师、倚赖真主师、麦地那师、阿德南师、巴格达师,以及雷霆师的第3、16特战旅,基本是共和国卫队的全部可用力量。此外,正规军的第6装甲师作为战役预备队。在实际作战中,第410海军步兵旅和共和国卫队尼布甲尼撒师等部队也加入进来,最终将参战伊军部队规模增加到11个师。
·由共和国卫队执行入侵科威特任务的原因是为了对陆军保密;连陆军总参谋长都对这一计划一无所知,直到最后时刻才被通知。
·尽管是自己的邻国,但伊拉克方面严重缺乏对科威特的情报——一方面对科军的六个旅的具体态势不清楚,一方面缺乏高精度地图。为此,共和国卫队的师旅级军官们不得不在行动开始前亲自侦察科威特-伊拉克边境地区,甚至化妆潜入科威特境内侦察。
·每个共和国卫队装甲师被配属了一个步兵旅,负责扫清沿途的检查站;所有车辆都加装了简易水箱(至少汉谟拉比师如此),这是吸取了两伊战争夏季作战缺水的教训。
·有苏联专家协助了至少是伊拉克海军的行动。当时苏联在伊拉克尚有190名军事观察员和5000-7000名专家活动。不知道这些苏联专家对伊拉克的计划了解多少。
·在夺取科威特海军基地后,带队的伊拉克第410海军步兵旅旅长遇见了被俘的科威特基地司令官。两人此前早就认识,后者于是问他这是军事演习还是怎么个意思。伊拉克旅长告诉科威特司令官,这是一场演习,很快就会结束,结果科威特司令官当即就相信了。科威特司令官直到走进战俘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纸面上强大的伊拉克空军甚至不能阻止科威特空军的A-4在8月2日清晨轰炸共和国卫队车队。伊拉克飞机破坏了机场跑道,结果科威特空军利用空军基地周边的公路起降。伊拉克空军司令对此辩解称,如果不是伊拉克空军的努力,共和国卫队挨的炸还会多十倍。
·共和国卫队在地面的推进速度超过了哪怕最乐观的预计。一个共和国卫队旅长发现,他所计划的推进速度是20千米每小时,实际却是40千米每小时。
·负责运输两个共和国卫队特战旅深入科威特腹地的伊拉克陆航部队直到8月1日午夜才被告知作战行动,而2日凌晨0425时直升机编队就已经出发了。更糟糕的是,大部分伊拉克直升机飞行员根本没有夜航经验。结果,伊拉克陆航部队和其搭载的共和国卫队特种部队都遭到了惨重损失,损失近40架直升机。
“降落点是沙地,太难搞了。”一名伊拉克直升机飞行员如此抱怨。 “科威特全境都是沙地。”一名共和国卫队特种部队军官回应道。
·由于采取无线电静默,且又不熟悉无线电静默,伊军的行动反而造成了自身的恐慌。汉谟拉比师的第17装甲旅在离开攻击出发点后几小时没收到任何无线电信号,旅部的参谋们甚至开始怀疑攻击已经被取消了,只有他们一个旅越过了边境。
·汉谟拉比师第17装甲旅的T-72坦克在行军中钻进了同样在行军中的科威特第35装甲旅的酋长坦克的队形里。在伊军T-72发炮后,科威特坦克手弃车作鸟兽散,把完好的坦克留给了伊军。此类情景似乎经常出现在中东国家的坦克部队上。
·就像很多类似的作战一样,伊军面临的最强大的阻滞力量来自惊慌失措的科威特平民。仓皇出逃的平民在科威特市内造成了大塞车,严重阻碍了伊军装甲部队的推进。
·对科威特的入侵持续2天,到8月3日末基本结束。参战各伊军师平均付出了不到100人战死的代价。
——————————————
伊拉克的防御计划:
·萨达姆本来认为多国部队不会以历史上的形式干涉,而会采取长期封锁和空中打击的方式,并相信民主党占据的参众两院会给总统老布什拖后腿。这显然错判了美国的决心,也夸大想象了美国政界的矛盾。
·在发现多国部队向沙特阿拉伯派驻大批地面部队后,萨达姆的防御策略变成了“河豚”策略——换句话说就是“吓阻”战略,即寄希望于让多国部队付出不可接受的代价以阻挡其攻势。
·在1990年8月-91年1月间,伊拉克一口气组建了35个新的正规军师。这些师的质量完全可以想象。
·在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军事决策机关才逐渐意识到,在战争中他们最重要也是最精确的关于多国部队战略战役意图的信息源是——西方媒体。有伊拉克军官后来回忆说,假设《华盛顿邮报》一类的报纸上某日登载了某种“作战计划”,那么伊拉克决策机关就会倾向于相信这就是真实计划。
·虽然往往准确,但西方媒体的报道不总是即时的。91年1月17日之后多国部队的部署开始大规模西移(为执行“左勾拳”),然而在西方媒体报道此事时,对伊拉克人来说已经太晚了……
·虽然有限,但伊拉克对其战略侦察能力的利用是有效的。伊军的感知范围限制在沙特边境40千米以内,不过这对早期的作战(如海夫吉)而言有价值。伊军同样尝试判别联军参战部队的战斗序列,动员状况和具体进攻时间。兢兢业业的伊军情报部门至少……判别出了多国部队刻意伪装出的防御态势的总体状况。
·伊拉克军队花了大量精力伪装其掩体和工事,还在政府部门中举办最佳伪装样式竞标活动。甚至在90年12月还做了一系列实弹测试和演习验证这些伪装和工事的效用,并邀请了很多前线将领(如第三军的军长)来观看。结果“很成功”。伊拉克将领们回到各自单位之后又向手下吹嘘一番,据说提高了伊军的士气。
. . . → Read More: 海湾战争笔记——伊拉克视角(之一)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