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光

第一章 《路得记》的——荒凉  

士师秉政,国闹饥荒,是因为神的选民以色列人不让神在他们中间掌权/这荒凉主要是指灵性的荒凉。当时民无异象、神的言语稀少,人就放肆/代表人物以利米勒和两个儿子任意而行,结果都客死在外邦的摩押地/犯罪人的本性就是面对困境,选择逃避/逃避神是人罪性的深刻彰显,因为这种逃避是远离神,是对神的疏理和异化/我们常常受到许多环境和人为的辖制,这多是因自己任意妄为不顺服神而来的/在神的手里受熬炼,强如在外邦里逃荒。
面对困境,弟兄姊妹,你试图逃避过神吗?你是否还没有向神出让主权?
第二章 《路得记》的——离开   
离开偶像、离开世俗、离开情欲等这是“上行的离开”,不尊主为大、任意而行,在不明白神旨意的情况下随波逐流,遇到困境就逃避,这是“下行的离开”/伯利恒是最荣耀的城,是丰富之地,以利米勒他们为了眼前的饥荒就离开了这样的圣地,这是短见的,也是很悲惨的,值得我们永远记取教训/基督徒千万不可离开教会,因为你离开教会,你的灵就得不到供应。
弟兄姊妹,你审视过自己的离开吗?是上行的离开还是下行的离开?
第三章 《路得记》的——损失  
以利米勒举家迁居外邦,损失了丈夫,损失了儿子,损失了婚姻,损失了属灵的生活。以利米勒是一个失败的信徒,因他离了神和他的国,带来损失也不知道损失何来?
这里说“懒惰人的田地,无知人的葡萄园”是指属灵的景况说的。圣经说他们的荒凉和坍塌都是指着心灵里的光景,地里没有庄稼,无人耕种土地就荒凉,就长出荆棘和杂草来,这两样就是罪的表现。
第四章 《路得记》的——回归   
以利米勒是一个离开神的“浪子”,在摩押地,神给他的产业(自己和儿子)都败空了;他的妻拿俄米在摩押听到神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给他们,就带着儿妇重新归回,终蒙神的赐福。
回归是回归神的怀抱,回归神的国度,回归到天父的家,回归到亲人面前,回归到真理里!
第五章 《路得记》的——舍不得   
大儿妇俄珥巴因这考验就站立不住,心就动摇了,最后作了决定与婆婆亲嘴而别,但小儿妇路得却站住了。拿俄米这两个儿妇正好预表两种信徒,也说明了两种体贴、两种指望:一种人是随从肉体,就会体贴肉体的事,另一种是随从圣灵的人,就会体贴圣灵的事。两种人的结果,一种是“死亡”,另一种就是“生命与平安”,她们有两种不同的指望。对比鲜明!  
第六章 《路得记》的——跟随  
“人的尽头,神的起头”。神是人的转折点,也是人的目标。人虽然无心走主的道路,却仍想主的祝福,“身在埃及却想喝西偈的水”/是住宿在基督里,还是住宿在世界里?
这里的俄珥巴如同《天路历程》中的易迁,开始也欢喜跟基督徒走天路,到了忧郁潭滚了一下就走回头路了/这条路“有人看了看,有人走了个头,有人走一半,有人走十分之九”,有谁投靠神的翅膀下,跟随主走到底?
第七章 《路得记》的——满满与空空   
亚当与夏娃因犯罪,能知道善恶,从满满的伊甸园里被赶出。拿俄米出去时也是满满的:“满了”自己的打算、“满了”自己的利益、“满了”自我的依靠,回来的拿俄米是被倒空的器皿,满满的“己”被完全挤出,老亚当的生命受过严厉的对付,这就经历到主的十字架。
满满的出去,空空的回来;甜甜的出去,苦苦的回来。“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
十字架首先的工作就是把我们带到“空”的地步,“零”的地步。
第八章 《路得记》的——拾遗   
“伯利恒动手割大麦”是指上帝在禾场收获,“第一捆初熟的大麦”就预表基督,显明信徒要跟随主一同复活的图画/路得跟随拿俄米,正像圣灵一路引领我们进入属灵的迦南地一样。路得去田间拾取麦穗,并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一条活路,乃是表明神赐给她悟性,使她成为一个明白圣经真理的人/初信者要首先从拾取麦穗(神的话)开始。波阿斯的田间就是教会,66卷圣经就是66块田地,人都不要指望在《圣经》之外的田地拾取到这种麦穗/但这“拾遗”并不是信徒长久之计,而要不断寻求进入基督的丰盛。现在有许多信徒拾麦穗过程太长,信了一辈子还未在基督里丰富起来,这很可怜。
路得在别人家田里拾麦穗是有限的,要得这产业的田地就要嫁给主人,那样“麦穗”就取之不完了。这里启示我们要嫁给基督。  
第九章 《路得记》的——安心   
魔鬼一直在迷惑人,在世上增添许多偶像要作我们的亲人/拿俄米指教路得说:他今夜在场上簸大麦。这“场”预表基督从神的圣所来到世界的工场,他先要替我们进各各他的“刑场”受苦/拿俄米(圣灵)对路得说:你要沐浴、膏抹、换上衣服。“沐浴”是除罪的预备,“膏抹”的膏油是圣灵的表号,预表被圣灵分别为圣,换上衣服是说基督徒不是要补旧衣,乃是换上新衣/路得与波阿斯一同睡、一同醒,这就预表我们与基督同睡(同死)、同复活/我们应当像以利沙一样把自己的衣服撕为两片:就是撕掉自己的义,接受基督来的义/波阿斯又告诉路得说:“只是还有一个人比我更近”,这个人预表肢体中犯罪的律,这个律就是犯罪的生命在我们里面,只是这个更近的人(指律法)不肯赎也不能赎我们的旧人/代表律法的“某人”之所以拒绝娶路得为妻,是为着死守律法。一个只按字句不按精意守律法的人,只关心自己的得失。他们行事为人循规蹈矩,虽然也会捐献,但心却是冷的,对别人的痛苦需要熟视无睹,以致无数的“路得”来到教会中,不仅得不到安慰与保障,反而被赶到绝望的深渊中去了!
我们要彻底明白,一无所有的路得,借着和波阿斯的结婚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我们若要解决人生一切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主耶稣基督结合。
第十章 《路得记》的——联合   
如果我们要真正明白基督徒的生活到底如何,一个秘诀就是“在基督里”。我们这些人不是在亚当里,就是在基督里,没有其他选项。亚当是旧人类的元首,耶稣是新人类的元首。“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因为基督是新造的元首,因此神就把我们统统包括在基督里,好像当初统统包括在亚当里一样。在亚当里的众人都有一个结局——死;但在基督里的众人,却都要复活。
“得安息”与“得享安息”这两方面的结果和灵程境界是不同的。凡是听主的呼召到主里来的都“得安息”,凡是负主的轭、学主的样式就“得享安息”,前一个灵程是在基督里,后一个灵程是基督在我们里面,使我们享受基督的丰富,是与主联合的更高的境界。  
第十一章 《路得记》的——生养   
路得与玛伦结婚快到十年没有留下孩子/路得与波阿斯结合就怀孕生了一个孩子/无论肉身的生养和属灵的生命,都在神的手里/《路得记》的婚姻图画说明了婚姻改变的奥秘:路得的前夫是玛伦,按圣经人名解释就是“有病羸弱的意思”,这预表我们的前夫“旧人”也就是这样难堪的形状。波阿斯预表基督,这名的意思是“大有能力的拯救者”。这两个名字决不是巧合,而是神为了彰显自己的救赎,所预定的一幅人人能看懂的图画。路得因她的前夫死了,就嫁给“大有能力的拯救者”波阿斯作新妇/“结果子”、“生儿子”是教会的本份和责任,也是教会的出路。如果教会在地上不传福音、不结果子犹如妇人不会生孩子。
第十二章 《路得记》的——祝福   
拿俄米为她儿妇的祝福/波阿斯为仆人和使女们祝福/波阿斯为路得祝福/拿俄米为波阿斯祝福/众长老为波阿斯的祝福/妇人们为孩子和拿俄米的祝福
第十三章 《路得记》的——荣耀谱系   
拿俄米的一生经历是“两头甜,中间苦”,她从甜进入苦,从苦中又回到甜,这都是那全能者操盘着她的人生。路得与波阿斯所生的儿子叫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灵歌这样赞美路得:
路得、路得,本是外邦女,却被列在先祖的谱系里/为何这位女子蒙大恩?请你打开圣经看一看《路得记》/一颗年轻的心早已渴想永生神,历经重重打击,依然忠贞不渝/她多向往伯利恒,多想去那里,她已知道那里要来一位以马内利/风里雨里撑起个家,路再遥远也要回去/她的心能辨明时候和定理。
我们说《路得记》是圣经里一幅生动完美的救赎图画,也可以说是神精心排练的一出小戏剧,来向当时包括今天神的选民彰显自己的心意。这出戏剧的角色是这样安排的:
男主角:波阿斯,预表“基督”;
女主角:路得,预表“信徒”;
配角一:拿俄米,预表“圣灵”;
配角二:俄珥巴,预表“走回头路的信徒”;
配角三:以利米勒,预表“老亚当”;等等。
首先恳请弟兄姊妹们带着这样的戏剧角色,先读完全部《路得记》,再来细看目录的提要部分,然后细读本书,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收获。
《路得记》主要暗示,圣灵(拿俄米)带领人类一步一步从外邦进入神的国,再为人们筹划进入基督(波阿斯)的麦场(“各各他”十字架刑场),然后在死亡与复活的形状上与基督联合,在基督里享受一切的丰盛(基督与教会的完美婚姻),这就是《路得记》属灵的总意。  
《路得记》是圣经里一幅生动完美的救赎图画,是圣经救赎主题的缩影,而本书又从整个圣经的角度放大还原了这个主题,引导读者正确地理解神的救赎计划和启示。这样,我们通过“以经解经”的独特方法,在很短的篇幅里就能够领略圣经的主题。
善于读书的人常说一句话:“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读薄”是抓住纲要和主题、把握内容,“读厚”是在读薄的基础上能够发挥、应用,完全变成自己的心得。对圣经这样的经书,这两种程度的读书境界,我们都应该经历,应下苦功享受到这样的属灵祝福,达到把圣经“读薄”与“读厚”的双重目的。
这是本书的追求,更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共同参与其中,通过圣经《路得记》的分享,懂得如何按照正意分解圣经,举一反三,造就我们的灵命。
《路得记》的时代背景是士师(原意“审判官”)当政,以色列民处处受着外族的侵扰和压迫。当时以色列人正面临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宗教上,祭司制度腐败,信仰生活濒于破产;政治上,人民目无法纪,“各人任意而行”;外交上又受制于强邻非利士人,正可谓内忧外患。
《路得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篇幅不长的《路得记》,是一篇内容十分生动,也很属灵的、给人带来安慰和祝福的短篇佳作。《路得记》本是《士师记》的延续,又是《士师记》中的一个产物,在当时那个灵性荒凉的时代,这正如同浩瀚沙漠中突然出现的一片绿洲,让我们读来不禁眼前为之一亮!
士师时代也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神用这样的方式向他的子民说话,表明了救赎的必要,反映了他公义和慈爱的性情。
本书紧扣原文,抓住时代背景,指出神选民灵性荒凉、忘恩负义导致的严重后果,一直到第九章,神救赎的图画才完全展开了!
同时,本书通过外邦女路得得救的内容还显示神并没有弃绝外邦人。神的怜悯和看顾并不限于某一民族,凡投靠他的,无论是哪一民族的人,神必赏赐和眷顾。神的救恩是普世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