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莫莉宣教士。林稚雯攝
邀請台灣教會牧者與弟兄姊妹,從宏觀視野,认识上帝在現今充滿挑战的世局中如何动工,並反思自身參與宣教的具体行動。联合差傳促進會於11月24日在台北衛理堂舉辦「改变世界的教會」使命特會,邀請洛桑運動東亞區主任盧敬雄牧師、美國普世宣教中心華人事工部主任麥裕沛博士、普世信仰趋势專家暨萬國代禱手冊主編沃莫莉(Molly Wall)宣教士擔任講員。
認識宣教中國 參與大使命
特會先從中國當地的宣教現況談起,盧牧師問「宣教中國」是什麼?和「中國宣教一樣」嗎?這個夢想又有那些目標、阻礙和迷思?
有鑑於歷年來大概有2萬名宣教士前往中國,將福音帶到這塊土地上,於是中國家庭教會領袖李聖風牧師在2013年時提出,教會該還清這些福音的債,到2030年時,同樣從中國派出2萬名宣教士到世界各地。隨著中國政治環境的改變,以及在2018年2月將有新的《宗教事務條例》施行,教會將面臨更多挑戰,盧牧師引用中國牧者的回應提到「所有的路都擋了!沒有人知道明年會怎樣,教會能施展的空間越來越小,還是只能求神保守開路!」
盧敬雄牧師。林稚雯攝
今年5月,有兩位分別是24歲和26歲的年輕宣教士在巴基斯坦殉道,藉由這個例子,盧牧師勉勵,傳福音是需要付上代價的,但這一切神都記念。若有人對於宣教有負擔,只要願意回應呼召,神就會親自帶領下一步,神的帶領會顯現在生活當中,為有志宣教的弟兄姊妹提供需要的歷練,讓他找到宣教路上的夥伴,也得到足夠的生活供應。
處境化神學 因地制宜
麥博士進一步說明,中國教會在參與跨文化宣教工作的時候,需有簡明且清晰異象、正確的神學觀,也要發展適切處境的宣教神學,並與宣教工場當地有順暢的合作機制,同時找尋宣教工作中需要的資金。
麥裕沛博士。林稚雯攝
依地域觀念來看,中國教會宣教可分成「福音出中國」、「福音出中華」、「福音出中原」三種。「福音出中國」指的是跨出政治主權定義、超越國界的規範,聽聞福音者不限為中國人或外族人民;「福音出中華」則指跨越文化民族(漢族)的定義,將福音傳給非漢族者,傳福音的地方可能在中國或中國之外;「福音出中原」則更具體地指向漢族活動的主要地區之外進行佈道工作。
宣教工作需要處境化,例如開放地區(Open Access Nation)與創啟地區(Creative Access Nation)就會需要不同的神學內容。當中國的基督徒要委身參與在大使命當中,可以著手成立「中國世界宣教中心」,進行蒐集整理各類中文宣教、差傳書籍,有組織的翻譯、介紹引進各種海外宣教的書籍資料,同時也推廣宣教課程、培育工場主任,發展出因地制宜的本色化神學。
麥博士問「面對需要,你願意回應多少?」除了親身進入工場,親身參與宣教之外,為宣教奉獻、提供裝備課程、為宣教士代禱,都是每個人能做的事情;「宣教短時間內是看不到果效的,要長時間的委身才會有所改變」,勉勵所有人長時間關心和參與在將福音傳到地極的工作中,一同完成大使命。
整合祷告、宣教与資訊研究 帶來世界改變
晚間特會以「為萬國敬拜禱告會」拉開序幕,分別為泛靈信仰、無神論、印度教、穆斯林與佛教徒禱告,期望這些人能夠早日認識主、接受福音,接著請沃莫莉宣教士分享「全球宣教趨勢對教會的挑戰。」
沃莫莉相信,「禱告」是讓一切計畫成功的关键,禱告和宣教之間的关系,在於代禱者要學會持續的、熱情的為列國代求;而全体的禱告能展現出對人的同理和愛,藉此能夠更多看到神的工作、看到世界的改變。
「在人的工作開始之前,神早就開始動工!」沃莫莉表示,《萬國代禱手冊》事工發起人莊斯頓(Patrick Johnstone)發覺,自1964年起,過去的50年間有許多神奇妙的作為,包括「全球覺醒復興」,許多宣教工作雨後春筍般的興起,以及各地的禱告運動同樣蓬勃發展,例如24/7禱告祭壇、IHOP禱告殿,以及為難民禱告等,神也同步興起青少年和兒童一起禱告。藉著禱告运动,連帶也興起少數民族歸主、穆斯林归主浪潮,許多過去福音的硬土被神松动,造成當地前所未有的復興運動。
在這50年中,資訊科技與其研究興起,讓人對於不同族群、不同的語言文字有更多認識。沃莫莉補充,或許一般人會覺得這與宣教、禱告的關連不大,但事實上藉著更多认识各個族群,我們也就更多认识了神的工作,知道這些人的需要,能夠更精準地做禱告和宣教的工作。全球化時代也讓宣教動員同步全球化,差派宣教士的國家與前往宣教地點都達前所未有的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