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kémon Go,適用佈道攻略?(李天佑)2016.08.0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6.08.02

Pokémon Go上市,旋即掀起熱潮,拿著手機邊行邊捕捉精靈(Pokémon)的人,到處可見。

這遊戲提供了真實世界的地標,如政府、警局,甚至教會等,甚至大海之中;有些地方列作補給站(PokéStops),讓玩家可拿到精靈球同精靈蛋。也有地標列為訓練館(PokéGyms),助精靈提昇戰鬥力。

這款程式簡稱AR遊戲(Augmented Reality Games)。AR技術可以在螢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並進行互動。Pokémon Go不是首款AR遊戲,其AR技術水平不高,它勝在Pokémon廣為人知。

有人提議,當藉Pokémon Go之熱,趁勢吸引玩家進教會。例如,在美國羅阿諾克(Roanoke),有教會以此遊戲作招徠:“不論是Pokémon或耶穌,在這裡都可以找到”。

教會善用這機遇作事工發展,是否合適?本文作以下的反思。

Pokémon的靈感源於日本電子遊戲製作人田尻智(Satoshi Tajiri)兒時的收集昆蟲經驗。遊戲角色的命名,似乎是與日本多神宗教有關。例如,鯰魚王(Whiscash),讓人聯想到日本傳說中的鯰(Namazu),其身體搖動時會引起地震。(編註1)

可能如此,早年曾有人批評Pokémon象徵撒但的迷惑,更謠傳田尻智曾於2012年接受美國《時代》(TIME)雜誌的訪問時,承認遊戲是要反基督教的。(編註2)

事實上,最後一次《時代》訪問田氏,是在1999年。在該次訪問中,田氏對於皮卡丘(Pikachu)是否撒但的提問,顯得驚訝且不以為然。(編註3)此謠言流傳不攻自破。

其實,一般市民一直追求的,是全新刺激,而非怪力亂神;亦不在乎起源,只是志在玩樂而已,如狂歡萬聖節(Halloween)。

也有人為Pokémon提出辯解,以《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等,論證我們可將潮流文化轉化為基督信仰所用。

不過,《魔戒》與《納尼亞傳奇》的創作本身,就是要說明福音;反觀Pokémon,不含任何基督信仰的象徵。如何轉化或整合,還望有高人賜教。

而筆者認為,基督信仰與Pokémon是格格不入的。就如德國柏林有教會,號召人們以《星際大戰》(Star Wars)的角色扮演參與崇拜(編註4),確實有點不倫不類。

此外,Pokémon不是首款可讓玩家聯群結隊的遊戲,如過去遊戲《魔物獵人》(Monster Hunter,又譯為“怪物猎人”。編註)也能如此,但是否教會都要藉此作招徠?

撇開象徵問題不談,就算遊戲能鼓勵青年人外出互動交流,可惜玩家離不開手機,難與人面對面交談。這樣如何期望他們來到教會,能放下手機,專心聽福音和祈禱?

要吸引青少年,可從信任關係與挑戰性活動入手。看見香港有堂會透過營會合作活動(Team Building)及角色扮演遊戲(Role-Playing Game),使青少年具體地明白何謂“上帝尋回我們的愛”。結果有半數青少年舉手決志信主。

事工發展,當然是各施各法,但要分辨是否屬於非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