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第六章所载 虽为最为人知晓的故事,但因大米底亚人大流士的身分问题,使本章成了最受质疑与攻击的一章。但以理所受的试验与上帝的解救,让人想起但以理第三章。这是第二个循环,是以但以理在晚年受的试验开始,但后来受试验的不再是但以理的三个朋友,而是后世上帝的子民。这个循环在但以理书中反复出现,直到世界的末了。全章的结构在致如下:
A 引子: 但以理亨通 1-
B 大流士签发禁令,但以理忠诚持守 4-10
C 但以理同僚设谋 11-15
D 大流士希望但以理得解救 16-18
D’ 大流士见证但以理被救. 19-23
C’ 但以理同僚受死 v. 24
B’ 大流士传旨. 25-27
A’ 结论:但以理亨通. 28
下面我们来分析第六章。
一、大流士(或大利乌):
1、介绍:
但6:1说:“大流士随心所愿,立一百二十个总督治理通国”。
这位“大流士”究竟是谁?我们不清楚!除了但以理书记载以外,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关于大流士的名字或生平记载。现在学术界有好几种猜测,但这些猜测都不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本章结束的时候,再回到关于“大流士”的问题上来。现在我们暂且跳过去。
2、治国:
但5:31说:“玛代人大流士年62岁,取了迦勒底国”。但6:1说到大流士的治国计划:
1)立120个总督;2)立总长三人;3)在三位总长之上,又立但以理治理通国。
王为什么要立但以理在总长之上?我们看到,第1节和第3节有两句话是相通的。第1节说到,大流士要治理通国;第3节说到,他想立但以理治理通国。换句话说,他要立但以理为总理,他自己作主席。
二、但以理:
1、美好的灵性:
虽然但以理这时已经年纪老迈,但是因为他里头有着美好的灵性,所以,他显然超乎其余的总长和总督。于是,大流士想立他治理通国。
2、超乎众人:
但以理的超众之处,除了但6:3的记载,在本书前面亦有记述。
但1:20记载:“王考问他们一切事,就见他们的智慧聪明比通国的术士和用法术的胜过十倍”。
可见,他很有聪明和智慧!
事实上,在这里我们也发现,尽管但以理这时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大流士与但以理接触的时间也很短,但他却能够很快地觉察到,在但以理的身上洋溢着不同寻常的品质!但以理不但有聪明和智慧,而且又有美好的灵性,这样的人正是王想要用来治理通国的最佳人选!
以前,尼布甲尼撒王也曾觉察到但以理的美好灵性。以至于在若干年后,皇后仍见证说:“他里头有圣神的灵……心中光明,又有聪明智慧”。(但5:11)
可见,但以理的超人之处已为巴比伦人所认可。及至到了尼王的孙子辈,皇后还是这样记着他。
3、治理通国:
1)因他有美好的灵性:
当玛代人大流士治国的时候,他仍然发现,但以理非但品格非常高尚,又有智慧聪明,而且更有美好的灵性。
2)他的品格超凡:
从但6:2-3节和第五章之间,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联系。但5:17节说:“但以理在王的面前回答说:你的赠品可以归给你自己,你的赏赐可以归给别人,我却要为王读这文字,把讲解告诉王……”。
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当但以理被立为总长之前,大流士一定知道,曾有一只神秘的手在巴比伦宫廷的墙上写字的这件事情;也知道伯沙撒当天是怎样对待所发生的事情的;也知道但以理当时在王的面前是如何回答的。很可能但以理的这一行为促使大流士作出决断,认定但以理能够治国。
可见,一个人的行为所能带来的影响将是何等大啊!
3)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大流士可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但以理已经年迈了,不会对他的政治构成任何的危胁。况且但以理是犹太人,是身在他乡作官。如果但以理是巴比伦人,或许他就会多想一想,能不能立一个巴比伦人来治理他的国家?万一巴比伦人联合他的本国来反叛……,但是这里的经文告诉我们,在但以理的里面有着美好的灵性。
接下来就讲到但以理的遭遇。
三、定计谋害但以理:
1、起因:
他们为什么会谋害他?起因是什么呢?出于嫉妒!
尽管但以理这时已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了,但在大流士王所立的这些官员们看来,他是在坐享其成!他们曾经跟着王一起转战南北,打了很久的仗。现在他们却发现,他们竟然不如但以理所处的地位,而他根本没有对他们国家作出什么贡献,却一下子就坐到最高的位置,所以他们心里很不服!他们心想:这江山是我们打下来的,怎么能够拱手相让给一个外族老朽来治理呢?
所以,这些总长和总督就去寻找但以理治国的把柄,想要参他一本。
可能不是所有的总长和总督都参与的,因为除了但以理之外,毕竟有一百二十二个,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参加的。
当然,这种嫉妒,一种是出于政治上的嫉妒;还有一种是出于能力和品格上的嫉妒。
在政治上,但以理的地位比他们更高;在能力和品格上,但以理忠心办事,毫无缺点过失。他的品格几乎是完美的!他们跟这位老人没办法相比,远远在但以理之下。
正是由于但以理在能力和品格上的完美,以及毫无瑕疵的行为,引起了他们更深的嫉妒。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要找他的把柄。
既然但以理忠心办事,毫无缺点过失,那些人便说:“我们要找参这但以理的把柄,除非在他上帝的律法中就寻不到。”所以,他们就挖空心思,要在有关上帝的律法方面去找把柄。
2、找把柄:
1)行政事务上:在行政事务上他们找不到但以理的把柄,于是他们开始在宗教上来找。
2)宗教上:在宗教上来找,他们肯定会注意到一个事实。当时以色列人虽被掳到巴比伦,但他们仍旧拥有相对的信仰自由。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但以理每逢星期六(安息日)就不再上朝了。
不仅如此,但以理还保持每天三次定时祷告的习惯。当然我们相信,但以理一定是把所有的事务安排妥当以后,再去会堂作礼拜。否则,他们就一定能在他的行政事务上找到把柄。
可惜,他们在他的行政事务上找不到把柄。于是,他们只能在但以理的宗教生活上找!他们发现,但以理的生活很有规律,总是一日三次祷告上帝。他们就定意设好计谋来见王。
3、敌人见王定计: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总长、总督一起来到王的面前,想要设计陷害但以理。假如他们都来见王的话(除了但以理之外,还有一百二十二人),王可能会诧异,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们认为,直接到王面前定意设计陷害但以理的,可能只是其中少数几个人。否则,就会引起王的警觉!那么,敌人究竟定了怎样的计策?
1)时间:
仇敌设计的时间是三十天。
于是,他们就来见王。见王以后,就设下这样的一个计谋:他们要求王立一道禁令,“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么,就必扔在狮子坑中”。
2)内容:关于祷告的话题。
3)以王为神:这是当时所有的人要求问的对象。任何人在三十天以内若不向王来求,就不可向其他人求;也不可向其他的神求。这样就把王的地位抬高到最高的地位,以王成为他们的神,以此表明他们对王的忠诚和崇拜。
4)违令者入狮子坑:他们定下一条计策,违令者将被扔在狮子坑中。
5)禁令加盖玉玺:“王啊,现在求你立这禁令,加盖玉玺,使禁令决不更改,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但6:8)
为了防止这条禁令失效,他们就加了两道奏折,叫王盖上他的印。所以,就变成了禁令加上玉玺。
结果是不可更改!
王一时被这种高抬自己的举措冲昏了头脑,并没有看清楚这些人这样做的真实动机!事实上,他们在王面前以高尚的举动隐藏阴险的动机,以虚假的忠诚隐藏杀人的动机。王不知道他们的险恶用意,也没有从禁令中间看出他们的仇恨。王既被自己的虚荣心所制胜,于是,他就接受他们的建议,在禁令上加盖了玉玺。正如但6:9记载:“于是大流士王立这禁令,加盖玉玺。”
很明显,这时王的反应就是接受!
及至后来王察觉其中有诈,看出他们的恶意和仇恨,也看到他们这样作,不是尊敬王的荣耀和威权,而是使王的国受损时,他就非常懊悔不迭!
4、但以理的反应:10节。
1)“知道”:“但以理知道这禁令盖了玉玺,就到自己家里(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上帝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
但以理不是糊涂人!他知道这道禁令加盖了玉玺,也知道这禁令是不可更改的。
事实上,他完全清楚地知道,当他执意按素常的规矩,继续祷告时,所临到他的厄运将会是什么!
然而,对于这位具有属灵上的勇敢、忠贞和对上帝全然信靠的但以理来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回到“家里”:这一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他回到自己的家里,说明他没有去王宫,没有去向王说明这禁令背后的目的是什么。他只是回到家里去跟上帝说。
所以,我们发现,但以理的家是通向上帝的,而不是通向王宫的;他的家是和他的造物主和救赎主直接相连的,而不是和当时作王的大流士相通。否则,他应该去王宫了。
3)一日三次祷告: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像但以理一样,回到家里,一天三次跪在上帝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可见,这是他的规矩,每天三次面向耶路撒冷祷告。
4)双重的忠诚: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但以理双重的身份、双重的忠诚。他在政治上忠实于王,在信仰上忠实于上帝(参但6:4、10)。并且在他所办的事上,没有任何的缺陷,使别人找不到把柄。
可见,但以理不愧为上帝子民效法的完全人的榜样!他能把属世和属灵的事务很好地协调起来,既在他的个人信仰生活上忠实于上帝,又把这种信仰贯彻于他的政治工作中,也忠实于他的王。
怀师母在《先知与君王》360面有一段话说到:“他虽然很充分地明知他忠于上帝必有的结果,但他的心意却不为所动。他在那些设谋陷害他的人面前,决不显出他与上帝之间的联系有丝毫断绝的迹象。对于王有权管理的一切事务,但以理都愿服从。但无论是王或是王的禁令,都不能使他在效忠万王之王的事上稍有偏差!先知便如此的勇敢、却又安静而谦卑地声明:世上任何的势力都无权介入人与上帝之间!他虽被拜偶像的人包围,但仍对这一项真理作了忠心的见证。他不屈不挠地坚持正义,无异明灯烛照在那异教宫廷的道德黑暗中。时至今日,但以理仍是站在世人之前的基督徒勇敢与忠贞的可贵榜样!”
5、总督们的反应:
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
1)高兴:
2)窥探一天:他们就去窥探但以理,看他怎样上钩。于是,他们就蹲伏在但以理家的附近,秘密监视了一整天。因为他们向王汇报时,提到“他竟一日三次祈祷”。所以,我们认为,他们一定窥探了一整天。他们既有了收获,于是就迫不及待地要去见王,汇报情报。
3)去“宫里”见王:前面我们看到,但以理的反应是回到家中去见上帝,而这些人的反应是去宫里见王。很明显,这两类人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4)提醒王所定的律例:他们见王说:“王啊,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么,必被扔在狮子坑中,王不是在这禁令上盖了玉玺吗?”
他们生怕王接受上帝,所以他们去提醒王,给王施加压力。
在此,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在人的政权下求人,往往会有一种威胁——施压的方式;当人向上帝求的时候,上帝是给我们减压。人去求人,往往是——你要不这样,我就怎样……。
王回答说:“实有这事,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12节)
这时,王也被套进去了,他们希望提出来以后,王的反应会象他们想象的那样。可是,王自己这个时候还没有明白他们这样问的真正用意是什么!王就再次予以肯定——“实有这事……”。
他们对王说:“王啊,那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盖了玉玺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祷。”(但6:13)
此时,他们就直截了当地把但以理提说出来了。这时王如梦初醒,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
14节说:“王听见这话,就甚愁烦,一心要救但以理,筹划解救他,直到日落的时候”。
在此,我们发现了三种心情。
6、三种心情与态度:
1)三种心情:
(1)幸灾乐祸:这是敌人的心态。
(2)焦急恳求:这是但以理应该有的焦急的心情。但他依然大有信心,处变不惊!毕竟他年纪甚大,已经历过很多的风浪。况且,他还清楚地记得三个朋友在火窑中蒙上帝拯救的经历。
(3)王的心情:圣经用了“愁烦”加以形容。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后悔”!事实上,这时王很后悔、很懊恼!心想:我怎么就没看出他们的诡计?我怎么会上当受骗,无辜地把好友扔到狮子坑里去?
所以经上记载说:“王听见这话,就甚愁烦,一心要救但以理,筹划解救他,直到日落的时候。”(但6:14)因为当日落时,但以理就要被扔下狮子坑里去了。
很明显,那些设计陷害但以理的人,他们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们就纷纷聚集来见王,对王说:“王啊,当知道玛代和波斯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和律例都不可更改。”(但6:15)
前面他们设计把王套进来了,王自己承认说“不可更改”。现在他们就说:“你刚才还说过,‘不可更改’”。所以,他们以此胁迫王说话要算话,不可更改!
2)三种态度:
(1)泰然处之:但以理依然很平静,像素常一样,没有对此作出剧烈的反应。换句话说,他依然像他那种美好的灵性一样,依然如故!那么,王的态度又如何?
(2)筹划解救:王的态度就是筹划解救,因他一心想要救但以理。那么,仇敌的态度又如何?
(3)谄媚、轻视、陷害:13节记载,他们对王说:“那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他们在王面前,一方面尽力谄媚王,把王抬高;另一方面,他们把但以理贬到最低的地位。他们轻视但以理,说他是那被掳的亡国奴。言外之意,让这样的人当我们国家的总理,有损国体……
从他们的话语中,表明了他们对但以理恨之入骨!王一听到这些话,就觉得很纳闷。你们怎么说:“犹大人中的但以理呢?”如果王已设立了但以理为总理,那么这时他们这种险恶的用意王就会清楚地明白,原来他们设计要求王立的这道禁令是冲着但以理而来的;他们不是为了维护王的权威、增进国家的兴盛,而是要拔掉他们的“眼中钉”,拔掉那遵守上帝之道的人!
可是在这些人的胁迫之下,此时王也别无选择!因他口中的命令也不可更改!于是,王就下令,把但以理带来。与此同时,他们也作了必要的行动。
7、仇敌的行动:
1)要王下令:他们想要害人,但还要借刀杀人——他们要王下令。这就有点像犹太人要害耶稣,但仍要求彼拉多下令。事实上,彼拉多也想要释放耶稣!
2)王一心想救,但无法更改:16节记载:王对但以理说:“你所常侍奉的上帝,他必救你。”
3)用石头、印、封闭洞口:“有人搬石头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玺和大臣的印封闭那坑,使惩办但以理的事毫无更改”。(17节)尽管王的心肠很好,但实在迫于无奈!
主耶稣被钉死后,仇敌也用了同样的办法——用石头堵住,并用封条封住!
8、王的行动:
1)安慰但以理:16节记载:王对但以理说:“你所常侍奉的上帝,他必救你。”
王说出这句话,一方面是用来坚固但以理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以这句话来安慰他自己所显的亏欠!同时也表明,我虽是你的好朋友,但我也是无能为力,没有办法!现在只有靠你所侍奉的上帝啦!
2)忧愁:18节记载:“王回到宫里,终夜禁食,无人拿乐器到他面前,并且睡不着觉”。此前,王大概有吃夜宵的习惯,但这时王已无心吃喝玩乐。非但终夜禁食,而且彻夜难眠!
3)早起:19-20节记载:“次日黎明,王就起来,急忙往狮子坑那里去。临到坑边,哀声呼叫但以理说:永生上帝的仆人但以理啊……”。这里我们发现,王还没有到狮子坑,他就开始呼叫但以理。
在此我们不妨把王对但以理的称呼和那些人对但以理的称呼作一比较:
王称但以理是“永生上帝的仆人”;而那些官员们对但以理的称呼是“被掳的犹大人”。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他们对待但以理的感情各不相同!
也许,这位大流士王早已认识但以理。至少在他请但以理任职之前,应该与但以理有过交谈。但以理本是被掳之人,王并不在意。只有这样,但以理才会欣然接受王的邀请!我们相信,但以理确实跟王讲了过去很多的经历,要不然,王不会对但以理的为人和信仰了解得如此透彻,并如此地深爱但以理!
9、三种语言态度:
1)仇敌:轻视。13节:“那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
2)大流士:赞许。20节:“永生上帝的仆人但以理。”
3)但以理:礼貌。21节:“愿王万岁!”这是但以理听到王的呼叫后发出的第一句话。王呼叫说:“你所常侍奉的上帝能救你脱离狮子吗?”他想但以理或许在里头活着,指望他还能说话,或是凑巧他还能回答他的话。但以理当时没有说:“哎呀!感谢主!”
今天我们在教会中常听到有些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主,感谢主!”感谢主是没错,但有时用得不太合适!就如但以理在这样的景况下,明明是上帝救了他,但是,但以理并没有当着王,开口就说,“感谢主”。因他是很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这时用怎样的话回答王才是合宜的。
所以,说话要看对象!总要说出合宜的话,才能造就自己和他人。但以理是一位真正感谢上帝的人!他永远承认:“主啊,我是个罪人!”
10、无辜必无害吗?
22节:“我的上帝差遣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叫狮子不伤我,因我在上帝面前无辜,我在王面前也没有行过亏损的事”。
我们需要讨论一下:“无辜必无害吗?”其实,不一定!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典型的例证:第一位是耶稣,第二位是施洗约翰。这两位都是无辜的,但却惨遭杀害!所以,无辜不一定无害!
那么,透过临到但以理身上的经历,上帝的名是如何得着荣耀的?
11、三种结果:
王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王就甚喜乐,吩咐人将但以理从坑里系上来。于是但以理从坑里被系上来,身上毫无伤损,因为信靠他的上帝”。(23节)
王一下子转悲为喜、转愁为乐,直到把但以理提上来。
1)但以理出狮子坑:这是第一个结果。
2)害人者自害己命,被扔在狮子坑:但以理一出来,王就立即下令,“人就把那些控告但以理的人,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带来,扔在狮子坑中。”
可见,害人者终必害己!
有人说:这个坑只能装一百二十个人,连同他们的家庭可能不止一百二十个人。
当他们全部被扔下去时,他们还没到坑里,狮子就抓住他们,咬碎他们的骨头。这的确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但这也应验了圣经上的话:“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怎样撒种,就有怎样的收成!(参加6:7)
3)上帝得荣耀:25-28节记载:“那时,大流士王传旨,晓谕住在全地各方、各国、各族的人说:愿你们大享平安!现在我降旨晓谕我所统辖的全国人民,要在但以理的上帝面前战兢恐惧,因为他是永远长存的活神,他的国永不败坏,他的权柄永存无极。他护庇人、搭救人,在天上地下施行神迹奇事,救了但以理脱离狮子的口。如此,这但以理当大流士在位的时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大享亨通”。
玛1:11说:“因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
上帝的名本是让以色列人先知道的,但以色列国没有尊上帝的名为大,上帝的名反而在外邦中间被尊为大。我们在但以理书中两次看到,上帝的名在外邦中间被尊为大。第一次是在但3:29节:“现在我降旨,无论何方、何国、何族的人,谤渎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之上帝的,必被凌迟,他的房屋必成粪堆,因为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
我们看到,尼布甲尼撒王在几十年前曾藉着所发出的命令荣耀了上帝。在命令中,他要求国中的人民,不可以在但以理面前毁谤他所尊荣的上帝。在第四章中,他又发了一道命令,晓谕各地的人。
现在我们在第六章中看到,大流士所发的命令也是要人敬畏上帝。前面的圣旨提到不可毁谤上帝,后面的圣旨提到,要在但以理的上帝面前战兢恐惧。总意就是要敬畏上帝!
12、怀训评述:
1)人的忿怒要成全上帝的荣美:怀师母对这事有非常好的评述。她说:“上帝并没有阻止但以理的敌人将他扔在狮子坑中,他容许恶天使和恶人遂行他们的毒谋到现在这个地步,但这乃是要使祂拯救祂仆人的神迹更为显著,使真理与公义的仇敌所遭受的失败更为彻底。诗人曾见证说:‘人的忿怒要成全祢的荣美’(诗76:10)。由于这个决心遵循正义而不屈从权谋之人的勇敢,撒但要被击败,而上帝的圣名要受高举和尊崇。”——《先知与君王》第44章。
2)但以理得蒙拯救:但以理在最黑暗的过程中怎样蒙救赎,将来处在末期最黑暗时期中的上帝子民也要照样蒙救赎。
第44章中曾写到这样的一段话:“从但以理得蒙拯救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上帝的儿女处于试炼和黑暗的时际,应当保持他们在前途光明、充满希望、一切如意的环境中所有的态度。那在狮子坑中的但以理,仍是那侍立王前作首相、又作至高上帝之先知的同一但以理。一个坚心依靠上帝的人,遭受最大试炼的时候,正与他在兴盛顺利——上帝和世人礼遇恩待的时候并无二致。信心可攀达那未见之事,并握住永恒的现实”。
3)政治与诚实:但以理能够作三朝元老(在三朝为官),且忠心正直,说明当一个人从事政治的时候,不一定对人要狡诈。他也可以成为象但以理一样忠心从事政治而不违背正义原则的人。
第44章中说:“但以理在巴比伦和玛代波斯国作政治家的经验,显明了一项事实,那就是:管理事务的人并不一定要作一个狡谋百出、玩弄权术的人。相反,他也可以作一个步步得蒙上帝引导的人。那身为世上最强大国家之首相的但以理,同时也是上帝的先知,领受上天灵感的光照。他原是与我们一样性情的人,而灵感之笔却描述他是一个毫无过失的人。他所办理的事务,虽经他的仇敌仔细查究,也找不到一点差错。他是每一办理事务之人的榜样,显明一个人的心意若重生而奉献给主,动机在上帝看为纯正,便能达到何等的地步!
4)此岸和彼岸:即现实的荣美和永恒相比。
“我们需要从《但以理》和《启示录》两书所阐明的邦国兴亡史中明白:仅有外表和属世的荣耀该是多么的无价值!巴比伦及其空前绝后的一切权势与荣美——这种权势与荣美在当时的人看来,似乎是十分稳固而持久的,也已是何等彻底地消逝了啊!它已像“草上的花”那样衰残了。随之而兴起的玛代波斯、希腊与罗马等帝国也都一样地灭亡。而一切不以上帝为基础的都必如此消灭!唯有完全符合他旨意而表现他品德的,才能永远长存。世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他的原则。”(同上第44章)
13、敬拜: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但以理的侍奉。
大流士王称他为“永生上帝的仆人”,证明敬拜上帝是与侍奉上帝连在一起的。我们要敬拜上帝,就要做到以主为我们的侍奉对象。如果我们没有侍奉他的话,我们就不能算是真正敬拜上帝的。
因此,但以理的人生经历表明,只有作上帝的仆人、作侍奉上帝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敬拜上帝的人!在我们的属灵生活中间,如果我们不是在服侍上帝,那么我们根本就不是在敬拜上帝!这是大流士对但以理的称呼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
但6:28节:“如此,这但以理当大利乌王在位的时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大享亨通”。
我们在第六章中发现,它和前面几章的模式是一样的——上帝的子民先被害,然后获拯救;拯救以后,获得提高;同时上帝的名得到荣耀。
至此,我们就结束了但以理书前面六章历史部分的讲述。从第七章开始,我们就要真正进入对于启示性文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