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蓉 –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11期
《里外更新》的作者克莱布博士,是圣经辅导学会的创始人。该学会训练基督徒按圣经原 则,帮助自己及他人解决人生问题。作者在《里外更新》一书中,针对今日信徒在蓬勃外表下的内心虚假本相做出了深刻批判。他指出,许多信徒与神与人的关係, 都非常肤浅与贫乏。
有人以传讲心理学的自我肯定来代替整全的福音,有人则以更多的圣经知识、门徒训练,或更努力的服事及祷告,来代替真诚地面对内心挣扎。
作者认为所有人心底都有一份抹不掉的伤痛,这是活在不完美社会的必然现象。基督徒是否敢面对心灵的阴暗处,承认自己仍未经历神真实的同在呢?
短暂而麻木的舒 适不是人生的目标,要体验神丰富的恩典,必须正视人性的丑陋及生命的痛楚。惟有通过灵魂深处痛苦的手术,割除一切拦阻我们享受神恩典的毒瘤,才能得到丰盛 的新生命。
本书分为四卷。
第一卷,探视生命的内层。
生命改变的第一步,在于探视内心的勇气。在许多看似成熟、美丽的外表之下,有人或以活动或成就来遮掩内心的痛苦;有人因怕被拒绝而与人保持距离;或是只敢流露美好的一面,否认内心的挣扎。这些人营造自我欺 骗,忽视内心真实世界的状况,失去生命更新与蜕变的机会,困在自己建造的沙土城堡之中。
有些真诚面对内心挣扎的基督徒,又常落入现代心理学的陷阱中,想要透过分辨个人气质,表达负面情绪,及创伤记忆的医治等方法解决问题,以为改变的力量是从自我认识和心理成长而来,而不是透过悔罪的途径、经由圣灵在人心中的运行而产生。
第二卷,探讨人内心的渴求。
渴求是人的基本天性。每个人都渴望尊重,希望与他人有美好而深入的关係,更期盼对社会有所贡献。然而在这堕落的世界裡,我们所经历的总是无法满足乾渴的心灵,不是别人让我们失望,就是我们令别人伤心,因此痛楚成为人生正常的经历。
作者指出人有三种渴求;
第一是表层渴求,这是指物质的舒适。
第二是基本渴求,指人际关係的满足。
第三是核心渴求,指与神深交的喜乐。
人自然的倾向是从物质及 人际关係中寻求快乐,这就必然经历失望与痛苦。艰苦之路引人到神面前,惟有承认自己对周围环境及人际关係失望,人才愿意放下自我中心,对基督产生如饥似渴 的追求。对神对人的那份真爱,便有成长的可能。
而在这个由内而外的改变过程中,人必须:
1. 发现埋藏心底的渴求,才能避免依靠成就感或毒品这些替代物得到满足。
2. 了解到若不确知自己的渴求,言行中必会自我保护及防卫,因而限制了爱的能力。
3. 唯有认清自己心灵的渴求,并承认这世界无法满足自己,才会渴慕追求认识神。
正视内心渴求的三个步骤在于:
1. 承认自己的困惑,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才能解除困惑、坚固信心。
2. 正视内心失望的痛楚,探究生命中重要人物与自己不和谐的关係,并不再要求他们完美,才能自由地去爱。
3. 接纳自己的罪性表现,留心自卫行为对人际关係造成的伤害。
第三卷,探讨人为满足渴求的错误策略。
问题的症结在于人的内心。惟有处理内心的罪恶,经历心灵深处的更新,才会有行为上的改变。人心渴求爱,但对任何可能伤害心灵的关係,常会筑起一道牆来自卫, 以为这样才是安全的,才能避免人际关係的伤害。事实上,自卫的罪使人心隔绝,更伤害对方。惟有揭露出隐藏的自卫动机,人与人之间才可能有坦诚相交,并踏上 真爱的途径。
人在苦难的困惑中,常会倔强地要求神立刻解除痛苦。事实上,神乃是创造主,祂拥有我们生命的主权。人惟有谦卑顺服,才能让苦 难琢磨出成熟的生命。
虽然约伯也曾倔强地要求与神辩论,但神校正他的眼光,反省他自己与创造主辩论的资格,认清谁是生命的主宰。当约伯谦卑悔改,不再按己意向神强求时,由里到外完全被神改变了。
有三个资源帮助人认识自我的真相,就是神的灵、神的话及神的子民。我们必须调整视觉的焦点,看清 自己的责任,乐意让神的灵光照内心的罪,而不是一味责怪别人;读经的目的不在于研究经文,乃是让圣经的真理、神的话照明内心深处的真我,进而影响生命,活出神的爱;信徒之间坦诚相交,生命与生命、真我与真我深入接触,能用爱心表达对别人言行的感受,也能虚心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语。这样的关係,才能彼此建立 与扶持,而不是表面化的交往。
第四卷,探讨圣经所教导的由里而外的改变方式。
当人能正视内心的实况,面对心灵的痛楚,不否认也不隐藏,并接受心灵的渴求无法在人间得到满足的事实,才会放弃用自卫方式筑起厚牆,来避免心灵的伤害,换取虚假的安全。当人愿意承认自我保护与防卫 是丑陋及倔强的罪,才能有真诚的悔改,并带着谦卑的心,全然倚靠神的爱,来满足内心的渴求。
福音的大能在于使人得到力量,去面对环境的困难,正视内心的伤痛而不是躲避,并愿意去处理行为上的罪行,及人际关係中因自卫及内心的倔强造成的伤害。使人因深刻的悔罪,重新与神、与人建立起深入的关係,这便是由里而外更新改变的过程。
本书的特色
本书的特色在于,作者以《耶利米书》2:13“因为我的百姓作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碎不能存水的池子。”及《约翰福 音》7:37“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裡来喝!”两句经文,作为全书的骨干,对于人心的渴求及挣扎,有深入的探讨和例证,并强调人世的不完美,人生痛楚的必 然性。
他指出人为避免伤痛而有各种自卫反应,人心在苦难中强求神立刻解除痛苦,都是丑陋的罪性,需要确实的悔改,生命才会有真实的改变。
本书的缺点在于,作者一再重覆相同的主题,即说明人心的渴求和自我防卫的罪。对于如何更新及改变的步骤,和如何由发现人生痛楚的真相,到真诚渴慕神的过程, 相对地着墨不多。有关神的灵、神的话、神的子民,及细胞小组内坦诚相交的方式,如何带来生命持久的改变,也似乎需要更加详细地阐明。
总的来说,虽然这书未能提供清楚的步骤让读者可以遵循,但对于愿意真诚面对内心的渴求及挣扎,并愿由里而外改变的人,作者已为之指出一条新路。本书让读者了解,生命的改变是渐进而长时间的过程,只要愿意付上代价,必能经历更新成长及丰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