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清
富乐神学院教授韦拿(Peter Wagner)将二十世纪的灵恩浪潮分为三波。第一波是传统的「五旬节运动」(Pentecostal Movement),始于堪萨斯州的托彼卡(Topeka),灵魂人物为柏涵(Charles Parham),一九○一年元旦,他所创办的伯特利圣经学院被圣灵浇灌,影响扩及全城,多人悔改,病得医治。以后黑人牧师西摩(William Seymour)于一九○六年将这复兴的信息带到加州,在亚苏撒街312号教会几乎天天有聚会,会中有被圣灵击倒的、说方言的、得医治的,成为著名的大复兴。
第二波称为「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或「新五旬节运动」,于六十年代开始盛行于基督教各大宗派和天主教中,并在中上阶级流行。起初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为柏斯收师(David Plessis),他原是南非五旬节派的传道人,透过普世教协介绍五旬节运动,并运用文字工作,将各宗派中有灵恩经历的人连结起来。此外,原籍亚美尼亚的撤加林(Demos Shakarian),于五十年代创立「国际全备福音商人团契」,透过各地分会的活动,分享灵浸的经历。而加州名牧班纳德(Dennis Bennett)则被许多人视为近代灵恩运动的先驱;他原在圣公会的圣马可堂牧会,一九五九年获灵浸经历,一九六○年转到西雅图一间面临破产的路加堂,到七十年代,已超过二千人参加他的教会。他在公理宗、路德宗和长老宗带领灵恩运动,大有发展。
第三波称为「葡萄园运动」(Vineyard Move-ment)或「神迹奇事运动」、「权能布道运动」。
葡萄园教会于一九七三年由南加州灵恩派的布道家加力信(Kenn Gullikson)创办,后来温约翰(John Wimber)参与,并成为这运动主要的领导人;一九八三年教会迁至安娜罕(Anahaim),很快就增至五千人;北美已有数百间葡萄园教会。
这一运动中,著名的领袖不乏学术界人士,如富乐的教授韦拿、前精神科医生韦约翰(John White)、前达拉斯神学院教授狄积奇(Jack Deere)。这运动虽影响不少教会,但他们鼓励信徒避免教会分化。
四、多伦多祝福
多伦多一家著名的杂志(多伦多生活Toronto Life)把「多伦多祝福」(Toronto Blessing)当作是一九九四年吸引游客最有力的因素。这两年来,多伦多的「机场葡萄园教会」已经闻名遐迩。
一九九四年元月二十日,-位从圣路易来的葡萄园教会牧师克拉克(Randy Clark)向两百位会众讲道,圣灵的火首次降临在他们身上。隔年,他再来时,会众已增加到四千人。而那年的特会中,每晚都有五百到一千人从世界各地前来,参加四到五小时的敬拜聚会。为何这间教会在短短一两年内举世轰动?理由很简单,神迹奇事不断发生,像天使在发音困难的孩子身上工作;十几岁的瘫痪少年、不能说话、不能看见、失去记忆,却在聚会中得医治;有一些人见证,疼痛、头痛、长期不孕、严重情绪失调等,都得到医治。
多伦多祝福聚会中的现象,和所带来的影响,在基督教界中引起广泛的讨论。一九儿五年九月11日《今日基督教杂志》由安大略(Ontario)神学院的教授毕弗利(James A.Beverley)写专文作评析。他肯定五件事。第一,「多伦多祝福」使许多信徒灵命更新;第二,许多人在其中信主,包括不少社会边缘人士;第三,欢乐的庆贺气氛令人瞩目;第四,其神学大致符合福音派路线;最后,这间教会的牧师主任阿诺特(John Arnott)与许多宗派都保持美好的关系。但他也提出一些警告,首先是他们引用历史与预言来平息批判,但立场有欠公允,预言亦嫌空泛,而他们的措辞又过度激烈;其次,聚会的信息太弱,缺乏解经与神学的深度,有反智之嫌;另外,在医治的果效方面,根据实地调查,也有夸大与不实的个案。
在那期杂志中,登了两篇见证,一篇是由五旬节派背景的牧师所写,他客观的指出,聚会中有一些事奉人员采用非常造作、类似魔术的手势为人祷告,他把这些现象跟其它印度教、印第安等异教崇拜情形作比较,认为不无雷同之处。另外一篇是一位福音派牧师的见证,他在机场葡萄园教会的聚会中领受福祉,生命更新,事奉有新的拓展。-位在台湾事奉的牧师曾告诉我,他们参加了「多伦多祝福」的聚会之后,对自己在教会中的事奉有很大的影响,神迹经常发生,教会人数骤增,奉献也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