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家驊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16.05.16
那一年我 19岁,当臺上的牧师呼召全时间奉献服事上帝的人时,我站了起来。立时,我感到上帝荣耀的宝座就在我面前。我快步走到台前,心中充满了喜乐和惊恐,几乎无法站立;勉强到了台前,双膝一软,跪了下去。
15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天聚会中所看到的异象——上帝荣耀的宝座。
期待復兴却经歷昏厥
大学毕业,服完兵役后,我到美国读神学院。在神学院中,我接触了当代神学论述和研究,同时参与教会服事,毕业后进入教会成為全职的传道人。
我很努力,心想既然上帝呼召我成為牧者,就要成為最好的——除了牧养之外,我把握时间充实自己,不断阅读,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各样教会增长的事工模式。
不仅是週二到週日的牧养,我週一也没閒著;一边牧会,一边攻读博士,同时积极地参加各样跨教会的组织,期待復兴临到自己的城市和教会。
2014 年的元旦,前一晚刚参加了一场跨年祷告会,回到家后感到不适。凌晨,我从睡梦中醒来,身体异常难受,於是起身去厨房倒了杯水……等下一刻我有意识时,已是躺在客厅地上,水洒了一身。
我起身,回厨房又倒了杯水,努力走回卧房……接著感到自己像自由落体般下坠,再度倒在地上,不仅水洒了一地,也惊醒了睡梦中的太太。
之后看了家庭医生,又转介到脑神经专科医生,做了简单的检查,都很正常。最后,医生问我是做什麼的,我说:“牧师。”他好像突然醒悟了,脱口而出:“你的病因应该是压力,要学习休息。”
牧师一定得高压工作?
我一方面如释重负,一方面百感交集。如释重负,因不是患有罕见疾病。百感交集,是怎麼“牧师”这个职业在医生眼中竟是“高压”的工作?!
耶穌不是说:“我心裡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軛,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
隔週,我约了指导我实践神学方法论的教授 Mark Branson 喝咖啡,和他分享我的挣扎:“我知道该休息,但作為年轻的传道人,每当有机会向你敞开时,总不想放弃,同时也担心自己错过上帝给自己开的门。”
Branson 听完后,温柔地对我说:“我知道这句话你大概已经听过,但要学会说‘不’。过去 30 年来,我拒绝了很多‘机会’,回头看,大概只有 1-2 次是我真正后悔放弃的。”
我突然明白,其实我从不明白安息的真諦。我害怕错过机会,害怕失去竞争力,担心被人视作懒散,焦虑赶不上他人的脚步。
我就像一棵枯乾的橡树,努力在地上寻找落叶為自己披上,遮掩自己的焦虑和不安,试著在群树当中看起来体面。
失落的安息
回想领受呼召的那一刻,看到的异象是上帝荣耀的宝座;然而在回应呼召的过程,不知不觉迷失在追逐自己的荣耀裡。我本以為只有还不认识上帝呼召的人,才是失落的,却愈来愈体会到,人也可以在回应上帝呼召的过程中失落。
“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著為王;耶和华坐著為王,直到永远。耶和华必赐力量给祂的百姓;耶和华必赐平安的福给祂的百姓。”(《诗》 29:10-11)
在面对各样压力和困难时,这段圣经提醒我们上帝坐著為王,直到永远。
然而在这两节圣经之前的7节,所描述的不是一个粉饰太平的画面,而是描述当上帝的声音发出时,大地震动,群山颤抖,“震撼橡树,使树木的叶子脱落。”(《诗》 29:9,现代中文译本)接著诗人才说,“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著為王……耶和华必赐平安的福给祂的百姓。”
如同《诗篇》所描述的橡树,当上帝的声音透过我 2014 年元旦的经歷发出时,我拼凑在身上的叶子——自以為拥有的成就、名声、野心——顿时散落一地。
在上帝荣耀的宝座前,遮掩我的一切装饰品变得黯淡无光。然而就在我身上的树叶逐渐脱落之时,却感到异常地轻鬆和平安,也开始体会真正的安息。
打肿脸充胖子
在分工日益精细的社会中,教会也受到影响,倾向把牧养的工作外包给所谓“专业人士”。而全职的牧者有时也以“专业人士”自居,觉得需要表现得够专业,给人一种假像,彷彿知道所有的答案,拥有一切的智慧,晓得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有能力带领会眾面对一切的挑战。
然而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态度,不但累垮了牧者自己,同时也压缩了牧者与他人分享彼此生命的空间,压缩了弟兄姊妹彼此牧养的空间。
在圣经所描述的教会群体中,牧养的工作不是只有少数人的工作,而是属於上帝全部百姓。
耶穌教導門徒要彼此相愛(《約》 13:34, 15:12)。新約書信也強調信徒之間要彼此相愛(《羅》 12:10)、彼此款待(《羅》15:7)、彼此教導(《羅》 15:14)、彼此安慰(《林後》 13:10)、彼此服事(《加》 5:13)和彼此順服(《弗》 4:21)。(註1)
神學家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指出,人的罪源自於沒有能力以受造者的身份而活,同時又對自己的存在缺乏安全感,並試圖以權力慾來克服這種不安全感,假裝自己不是有限的;在驕傲和權力慾中,錯誤地把自己當作是存在的中心。(註2)
无法安息,正因我们不愿接受自己受造者的身份,同时把盼望建立在自己工作的效果上。
安息取决於心态
安息,不是放下工作而从事休閒活动,而是在心态上学习安然信靠主,停止活在永无止尽的焦虑中。安息,也是承认自己不是无懈可击的,不是无所不能的,上帝才是。
事实上,唯有信靠上帝工作的效果,我们才有可能操练守安息日;如果我们信靠的是自己工作的效果,那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安息。
身為领受上帝的呼召彼此相爱的群体,安息日的操练帮助我们面对自己的有限和受造性,进而从对不安全感的自我压抑中得到释放,学习以上帝為一切存在的中心而活。
弔诡的是,唯有当我们放弃自己能够牧养他人的假像时,我们反而给予上帝更大的空间在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中来牧养我们,同时彼此牧养。
註:
1.Gerhard Lohfink, Jesus and Community, (Philadelphia, PA: Fortress, 1984), 99-100.
2.Reinhold Niebuhr, 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7), 178-179.
作者現在洛杉磯台福基督教會牧會,並為北美正道神學院與創欣神學院兼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