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0 00:31:27 来源: 湾流举报
共济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俱乐部,根本没有操纵世界的神奇力量。

标尺、圆规、全视之眼、字母G、太阳等共济会元素集合在一起/Pixbay
标尺、圆规、全视之眼、字母G、太阳等共济会元素集合在一起/Pixbay

两年前,赵薇通过共济会控制中国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而让赵薇露出“真面目”的,正是群众们雪亮的眼睛发现在一张照片中,她做了个不标准的金属礼手势。有了这次的斗争经验,中国人民学会如何发现潜藏的共济会分子。

于是,一大票潜伏在群众中的共济会成员曝光了。与赵薇同框比金属礼的马云,首先被挖了出来。因为演唱会中出现了眼睛状的装饰背景,李宇春成了深柜共济会员。不满足于小小成就的人民群众又往上挖,发现李鸿章也是个老共济会。一时间,近现代中国陷入了共济会的汪洋大海中。

共济会究竟有多强大?它到底是个什么组织?又为何被视作操控世界的元凶?

共济会统治世界

有大批人深信,世界属于共济会。就算现在不属于,迟早有一天也要落到共济会手中。比如著名学者何新。他出版了《统治世界·共济会与世界战争》及其续集 《统治世界2·手眼通天共济会》,专供其拥趸研究、学习。

在他们眼中,世界是这样的:

没有什么超级大国,美国元首也不过是一个台面上的傀儡。别看白宫里官僚来来往往,其实都是在演戏。一等到没人盯着,这些平时媒体上威风凛凛的官员,就去低三下四地参加秘密会议。

会议的组织者,就是罗斯柴尔德、洛克菲勒和摩根等古老的家族。操纵大国政治,他们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干,而是有着几百年的经验。为了更好地操纵世界,这些大家族组成了共济会。

共济会说,我要管理全世界的经济。于是,各国的经济命脉就掌握在他们手中。美联储早就是共济会的了。美元上印满了全视之眼和共济会的三角形符号,就是最好的证明。

?美元背后的共济会标志/Wikimedia美元背后的共济会标志/Wikimedia

光管钱还不算,共济会还渗透进了大型企业。比如壳牌石油经典的贝壳标志,就是共济会太阳崇拜的体现。卖显卡的英伟达,就是科技领域被共济会渗透的代表。它的标志与全视之眼的眼睛形状相似。

共济会说,我要管理全世界的政府。于是,大国国家元首的位子上,坐满了共济会派来的人员。共济会发家于英格兰,英国皇室早已加入了共济会。美国有45届总统,只有两位不是共济会会员。为了更稳妥地控制美国,共济会还将美国的外交委员会改造成影子国务院。就连列宁、斯大林,这些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的人,也是共济会的成员。

共济会说,我要管理全世界的文化。于是,从古到今,无数文化名人揭开棺材盖,回到幼年踊跃入会。歌德、莫扎特、贝多芬、马克吐温、爱迪生……那些还健在的,也露出了共济会员的身份。比如小燕子赵薇,摇滚歌手杰克马——马云。

如果何新来主持编写一套历史教科书,那些改变世界的事件大概是如下模样:

法国的路易十六征收了太多的税费,影响到了共济会的财政收入,阻碍了他们控制世界的规划。因此,共济会派出骨干会员丹东、马拉、罗伯茨比尔等人,在法国成立了革委会。星星之火,点燃巴黎,烧掉了巴士底狱,除掉共济会的眼中钉国王。

?一处有共济会标志的建筑/Pixbay一处有共济会标志的建筑/Pixbay

美国的南北战争,明面上是发生在北方工厂主和南方奴隶主之间,北方军的胜利代表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胜利。实际上,这场战争是共济会和金环骑士团内斗的结果。胜利之后,共济会还把夺回的财宝埋在华盛顿特区,留下了一大笔国家宝藏。

林肯总统遇刺的原因不是南方奴隶主的反扑,而是因为动了共济会的财权。为了应付战争开支,林肯发行了银本位的货币。而共济会背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表示:“我不管谁当总统,我只管谁印钱”。触犯共济会的林肯便遇刺身亡。

如果平行位面理论成立的话,也许有一个世界是这样运行的。共济会点燃了法国大革命,建立了美帝苏修……

但遗憾的是,世界真的不是这样。共济会虽然存在,但却未曾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不可抹去的一笔。

从石匠到共济会

当人们说共济会控制了美国时,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开国元勋华盛顿是共济会员。他的祠堂也印有共济会的尺规会徽。

?华盛顿祠堂/Wikimedia华盛顿祠堂/Wikimedia

尺规标志一直都是阴谋论者分辨共济会的重要标准。央视被讹传成共济会的代理人,就是因为其办公楼“智慧之窗”。那座建筑的轮廓构成四边形,神似尺规围起来的图形。更有好事者将共济会的源头追溯到中国的上古时期。因为他们看到成于唐朝的《伏羲女娲图》中有尺和规。

?女娲和伏羲手持圆规和标尺/Wikimedia女娲和伏羲手持圆规和标尺/Wikimedia

但事实上,尺规原本是中世纪石匠团体常用的标志。脱胎于此的共济会,自然沿用其作为会徽。共济会不仅继承了石匠们的标志,还直接把石匠(mason)一词放到自己的名字(freemasonry)中。暗语和手势,是共济会最让人浮想连篇的东西。它们也是传承自石匠。

中世纪的石匠,就相当于今天的农民工。哪里有活,就去哪里;干完之后,寻找下家。但那个年代,没有建筑公司带着他们跑东跑西,想跟新包工头一起干,只能靠自己。那个时候没有学信网来查学没学到石匠技术,也没有HR打电话询问过往经历,石匠单枪匹马,很难在新的城市获得营生。

为了让石匠能用最短的时间证明自己,石匠们制定了一些只有石匠能理解的词语和手势。比如从业者的基本守则叫landmark(地标),聚会场所用lodge(石匠的工棚小屋)。如果没有长期从事石匠工作的人,很难理解,更不用说用它流畅地交流。

中世纪宏伟的教堂大多是石匠的杰作/Pixbay

中世纪宏伟的教堂大多是石匠的杰作/Pixbay

对石匠们来说,这套独特的交流系统的意义,不亚于区块链之于币圈码农。彼时虽没有没有全球联网的会员系统,但石匠们可以快速取得新城市的信任,从而揽下建筑工程。

好景不长。到了十六世纪,石匠们的生意不好做了。因为木材、砖瓦等建材逐渐取代了石材,找他们干活的人越来越少。石匠团体也没落了,入不敷出。为了让石匠们左手事业,右手家庭,管理石匠的组织开始促改革,谋发展。

这时,高净值人群为他们提供了改革的方向。虽然今天看来,数学很难,工程制图很枯燥,但对那些正儿八经的中产和富豪们来说,这填补了他们空虚的生活。巧的是,石匠的入门培训,就以符号、逻辑、制图为主。石匠们当然愿意接收这些半路出家的爱好者。毕竟,多一个人入会,就多一笔入会费。

1599年,詹姆斯六世任命了威廉·肖为工匠总监。威廉·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部条例。 这次变革让石匠组织向着哲学思辨的方向发展。16-17世纪间,共济会的雏形初现,分为“劳作型共济会”和“思想型共济会”,供不同的人取用。

毫无疑问,后者更迎合当时的知识付费潮流,很快成为打折扣石匠名义的俱乐部中的主流。1666年伦敦大火结束后,负责重建总工程师克里斯托弗·韦恩爵士发现,伦敦的七家石匠团体中,九成以上的人都不是真正的石匠。而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也加入其中。比如大名鼎鼎的休谟。

此时,石匠们交流的组织已经变成了事实上的共济会。在那个没有二维码的年代,想拉朋友入群,必须得严明正身。此前石匠行会的手势和暗语正好拿来一用。于是,暗号就成了共济会的传统。

比如藏手礼,将右手插入左胸的衣襟。这一姿势仅用做导师级别人物的身份象征。但阴谋论者翻遍油画和照片,将所有做过类似动作的人都归为共济会成员。这些手势完美印证了围观群众对共济会的想象。通常使用暗语和暗号的,大都是有保密需要的地下组织。

?华盛顿带着印有共济会标志的围裙/Wikimedia华盛顿带着印有共济会标志的围裙/Wikimedia

到了1717年,苏格兰总会诞生,随后管理其他共济会所。至此,现代意义上的共济会正式出现。从此,共济会开始了与谣言相伴的岁月。

苏格兰总会成立不久,就有谣传称负责重建伦敦的韦恩出席了会议。于是,面包店意外失火引发的伦敦大火,也被极端阴谋论者视作共济会的阴谋。他们的逻辑是:韦恩要给没落的石匠们寻找生计,而没有什么比一座被烧个精光的城市更需要石匠。

这就是共济会,一个从手势、暗语甚至组织架构都完全脱胎于石匠的俱乐部。

被推上神坛的共济会

共济会原本只是一个诞生于英伦的俱乐部,自身没有什么迅速扩张的能力。但是,十八世纪正是日不落帝国在全球扩张的年代。向外殖民成了共济会的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

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军团得到了总会的授权,建立起了“流动会所”,成为播撒共济会的重要力量。在三十年的时间内,旧世界的欧洲和新世界的北美,都能见到共济会员的身影。在美国,甚至出现了王子大厅会,也就是黑人建立的共济会。

以色列共济会总会的标志/Wikimedia

以色列共济会总会的标志/Wikimedia

然而,共济会始终背负着妄图控制世界的恶名。到了北美,就有绯闻。美国的地理学之父杰迪迪亚·摩尔斯J(edidiah Morse)在1798年声称,联邦政府已经被共济会旗下的法国光明会控制。

人们之所以对共济会产生这种误会,是因为它太过绝密。自1717年苏格兰总会创办以来,共济会就致力于吸收上层人士。据传言,英国国王乔治二世也被说服加入共济会。即便1745年匿名出版的册子公开了共济会的制度流程,其成员也局限在中上层人群。

换言之,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对共济会一无所知。他们的认知只能靠传言和想象。因此,诸如“共济会发动了法国大革命”“共济会策划了暴动”这样的谣言,很难澄清。恰相反,它们满足了人们对于小道消息的渴望,因而共济会密谋策划某事的谣言愈发好流传。

尽管共济会的恶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只是小打小闹,没有把它和颠覆整个世界这样的大阴谋联系起来。但《犹太长老议定书》的问世,直接将共济会升格成世界级的反派。

?犹太长老议定书/Wikimedia犹太长老议定书/Wikimedia

二十世纪初,俄国非常排斥犹太人。在那些不喜欢犹太民族的俄国人中,流传着一本名为《犹太长老议定书(The 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的小册子。俄国著名的保守派米哈伊尔 · 梅什科夫(Mikhail Menshikov)在圣彼得堡的《新报》(Novoye Vremya)报上,将书名篡改成《共济会与犹太长老会世界联盟会议纪要》(The Protocols of the Sessions of the World Alliance of Freemasons and of the Sages of Zion)。

《犹太长老议定书》为共济会定了性,成为共济会密谋统治世界的铁证。它也成了共济会阴谋论的鼻祖。十月革命爆发后,大量俄国贵族逃亡欧洲,将这本册子播撒到各地。共济会是犹太人颠覆世界的工具,这一认知也普及开来。

更不幸的是,接下来的欧洲陷入了民族主义的泥潭中,一直被排斥的犹太人又被拉来当活靶子。于是,在一次次以国家为主体的驱逐犹太人浪潮中,共济会连带着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二十世纪前期,法国就将共济会员列入“反法兰西”分子的行列。1923年成立的匈牙利种族防御党,其宗旨包含消灭共济会员。更不用提罗马尼亚法西斯铁卫军。他们将共济会员的帽子扣在政敌头上,枪杀之。

对共济会密谋控制世界的宣传在纳粹德国达到了顶峰。德国的犹太人中盛行共济会的分支之一“光明会”。纳粹党卫军甚至制作了名为《犹太人、共济会和布尔什维克》的专题幻灯片,给纳粹干部宣讲,提醒他们警惕共济会的危害。1940年10月,纳粹还在巴黎举办了反共济会的展览。

?纳粹德国的达豪集中营/Pixbay纳粹德国的达豪集中营/Pixbay

有了国家机器的宣传和鼓动,共济会密谋控制世界的谎言早已重复千遍。而留下的那些宣传资料,比如刊登犹太共济会阴谋的纳粹杂志《奇袭骑兵(The Assault Trooper)》,成为毒草,为二战后的阴谋论者提供了污蔑共济会的养分。

但从始至终,共济会只不过是个脱胎于石匠行会的俱乐部。

英国共济会总会的所有会议记录和会员名单,都能在其官方的博物馆中查到。就连年鉴和古代文献甚至也能通过网络查询。

加入共济会的条件非常简单。男性,年满21岁,相信神的存在,只要满足这些,就具备申请的资格。入会后,会员们也没有神秘任务。除了成员间互帮互助,就是兴办慈善事业。而且,会员之间经济帮助还受到法律的限制,享受不到慈善避税制度。

共济会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俱乐部组织,只不过被阴谋论推上了神坛。如果要说它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想必就是为文学、影视作品提供了无数素材。要是没有共济会,畅销的冒险小说至少要消失一半。

参考文献:

[1] Scragg, D. G. (2006). The Power of Words: Anglo-Saxon Studies Presented to Donald G. Scragg on His Seventieth Birthday (Vol. 8).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Press.

[2] Pietre Stone. (2018). Review of Freemasonry.

[3] Stevenson, D. (1990). The origins of Freemasonry: Scotland’s century, 1590-171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Coudert, A. P., Popkin, R. H., & Weiner, G. M. (Eds.). (1998). Leibniz, mysticism and religion (Vol. 158).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5] Tabbert, M. A. (2006). American Freemasons: three centuries of building communities. NYU Press.

[6] The Rev. F. De P. Castells, A.K.C. Was Sir Christopher Wren a Mason?. 2018

[7] De Michelis, C. G. (2004). Protocolli Dei Savi Di Sion. U of Nebraska Press.

[8]何新. (2011). 统治世界:神秘共济会揭秘. 中国书籍出版社.

[9]马克. (1992).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 (Vol. 8).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0]李书军. (2013). 英格兰共济会总会图书馆资料简介. 理论界(1), 131-133.

[11]卡斯顿.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M]. 商务印书馆, 1989.

[12]李书军. (2013). 论18, 19世纪英格兰共济会的重要转型 (Doctoral dissertation, 复旦大学).

武权 本文来源:湾流 作者:伍陆琪责任编辑:武权_NBJ1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