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歌罗西书 3 : 1 – 17
所以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 那里有基督住在神的右边。 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 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弟兄姐妹:我们要常常对自己说;在基督里我是新造的人!阿门!
感谢主!今天的经文提醒我们要常常思念上面的事!上帝要我们活出在地如同在天!(超人的本领)
新造的人表明我们越来越像基督, 有上帝的荣光在我们的身上,行事为人,叫人看见我们,如同看见了基督!显示基督徒对社会文化带来正能量的张力;今天我们会讲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几年前在美国的波士顿的一所理工大学发生了枪击事件,一位凶手开枪打死了32个人,凶手本人也开枪自杀。刚听到这一消息时是会很震动,毕竟死了那么多人,但震动很快过去了,因为这种事听多了。
第二天晚上在社区的守夜祈祷的时候,他们点了33根蜡烛,为33个生命祈祷,当时不少的华人学者都很惊讶。但是牧师说;“这里的每一根蜡烛都象征着一个生命。
有人说;当那位凶手在开枪的时候,他的灵魂是在地狱里,其实,他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之后在学园举行的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次日,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草坪上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是33块,其中一块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
赵承熙的悼念碑旁边也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其中有两个纸条这样写着:“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赵,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的连接。艾琳”。
后来,很多中国人都在传递美国人的做法。有一位学者叫于红,就打电话问了国内的几位研究生朋友和老师。说:“如果我们要为这次事件举行一个悼念仪式,我们会烧几柱香?”大家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32柱。于红告诉他们美国人的做法时,他们都惊讶了。
于是这位学者说; 有一个问题缠绕着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33”这个数字为什么让我们惊讶?为什么我们只想到“32”而想不到“33”?那让我们惊讶和意外的“33”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33”的地方缺少了什么?为什么我们只有“32”的悲伤,而没有“33”的悲伤?换句话说,为什么在我们的悲伤经验中没有凶手的位置?为什么凶手理应是愤恨的对象,而非悲伤的对象?
悲伤的经验起于爱,我们因爱为被害者而悲伤,当悲伤将凶手包含在其中时,爱同样给予了凶手。我们所惊讶并和陌生的就是这种爱:对凶手何以不恨而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在枪击事件发生以后,我们至少看到三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与反应:第一种是为受害者悲伤,憎恨凶手,这是最为通常的悲伤经验,它的前提是善恶分明;
第二种反应因受害者是敌人而幸灾乐祸,这里没有悲伤只有快乐,没有爱只有恨,它的前提是敌我分别;
第三种反应是既为受害者悲伤也为凶手悲伤,它的信念是一切生命都有同样的价值,或者说生命的价值高于一般的善恶的价值。我们都熟悉第一、第二种,而惊讶陌生于第三种。那第三种感受与反应中就有我们不熟悉的爱。
于是我们会问:我们熟悉的爱是什么?它与我们不熟悉的爱又有什么不同?我们熟悉的世俗之爱,与不熟悉的神圣之爱的区别。
- 世上之爱的两种形态:1、以亲属敌我区分为基础的爱;2、以善恶是非区分为基础的爱。
第一种爱是最原始本能的爱,是本能的自我之爱或自爱,它的基础是利害关系,对我有利者爱,对我无利者不爱,对我有害者恨;对我有大利者大爱,对我有小利者小爱;对我有小害者小恨,对我有大害者大恨。。
- 第二种爱是文明程度很高的爱,它的根据是社会正义和道德善恶,即对义者爱,对不义者不爱,对大不义者恨;对善者爱,对小恶者不爱,对大恶者恨。这种爱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在为受害者悲伤而怨恨凶手的悲伤中,我们看到的是这种爱。
显然,我们所说的陌生的爱是另一种爱;
- 这种爱超越了所有世俗之爱的偏爱与选择,它不以亲疏敌我,义与不义、善恶是非的区分为前提和条件,它爱人如己,爱义人也爱不义的人,爱善人也爱恶人,
“33”这个数字就是这种爱的见证。这种爱只有爱而没有恨,那是一种来自基督启示并在长期的信仰实践中培育起来的神圣之爱。
一种“爱敌人”、“爱恶人”的爱的确让我们陌生,尽管在我们的传统中也有宽恕、大度、以德报冤、但仍然是一些太过于脆弱的美德,它不仅缺乏强大的文化观念支持和信仰实践的支持。
然而,十字架上的真理却见证了另一种爱,一种与恨分离的爱。耶稣说:“爱你们的敌人并为那些迫害你们的人祷告。┅┅天父的光既照好人也照坏人;天父的雨既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耶稣一生的讲道与实践都在向人们启示这种无条件、无分别、化恨为爱的爱。这种爱经过两千多年的基督信仰传播,已成为西方文明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并铸造了一种相当普遍的信念和实践态度,于是才有了“33”那个令我们惊讶的数字。
- 一种化恨为爱的爱不是一种与社会正义冲突的爱,不是一种不要社会正义的爱,而是一种在正义的要求与实施中将爱贯彻到底的爱。
一个有圣爱情怀的人也会主张惩罚凶手,因为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罪行承担责任,这是社会正义的基本要求,但不怀着对罪犯的仇恨来实施这种惩罚,而是在惩罚中有一种巨大的悲伤和怜悯,会因一个生命被罪行所毁而痛惜,会为罪人的不幸堕落而伤心。这种爱对自己也是一种告诫,因为自己也可能犯罪;对罪犯是一种同情式的惋惜,它会震动罪犯内心那顽固的恨。
如果我们把惩罚罪犯的正义要求变成对他的深仇大恨,把对罪犯的惩罚变成一种泻恨的方式,恨就不仅会中断我们对自己可能犯罪的警醒,还会强化我们由正义要求而滋生的恨。至于对罪犯,这种恨会让他更为凄凉地走上不归路,并与自己的恨纠缠不清。于是我想到;
为什么日本人不认罪?因为他们的武士道理念,在他们的骨髓里,告诉他们宁可破腹自杀,也绝不投降。所以福音传遍全地,亚洲的日本一直是一块硬土。
- 但是感谢主;最近7月4日,聚集了全世界2000多个基督徒,300多个华人基督徒,在那里召开了回家的特会。日本的基督徒牧师代表自己的民族,向亚洲和世界道歉!我们相信一个需要信仰基督的民族正在被唤醒,这是神要世上的基督徒来帮助一个经济发达,但是信仰落后的一个民族的时刻。
波士顿赵承熙杀人的直接心理意向是恨。在遗书中他说:“你们要什么有什么。光有宾士轿车还不够,你们这些被宠坏了的家伙,有了金项炼还嫌不够,有了伏特加酒和白兰地酒还嫌不够。”
”赵承熙的凶杀也提醒我们想起了几年前在中国杀死四位同学的马加爵。在执行死刑前记者问他:“你是想通过杀人发泄什么?”马加爵回答:“恨,反正那段时间真的是很恨他们。┅┅他们不光说我打牌作弊,而且说我平时为人怎么怎么。他们说的与我一直以来想像中的自己很不同,我恨他们。”记者又问:“有没有想过去和他们谈谈,交换一下看法呢?” 马加爵回答:“没想过,不可能的,当时只想到恨。
那段时间每天都在恨。必须要做这些事,才能发泄恨,至于后果是什么,没去想。”他在遗书中他说:“我决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的人一个教训,我决定给那些无情践踏、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显然,马加爵的恨也带有他自己道德正义的理由:他也把杀人看作伸张正义的方式。
恨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非理性激情,不管它来自何处,都可能导致犯罪,尤其是来自于自己以为正义要求的恨。以伸张正义之名而产生的恨可能导致十分邪恶的罪,于是,爱的问题最终将我们引向恨的难题。恨是一种非常隐蔽而顽固的罪恶之因,尤其是在正义的名义之下,因此,重要的不是道德上的是非,而是心理上的爱恨。(这也是我,决定选修基督徒导师课程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安定的社会环境里,仍然看见人和基督徒内心需要扶正的心理辅导的需要)
与马加爵家人的不幸遭遇相比,赵承熙的家人。因为在美国社会的大多数公众眼里,他们也是受害者,甚至是更大的受害者。当赵的姐姐代表家人公开道歉后,马上有人在网上回帖说:“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错误。”当有一学者和一位美国教授谈起这次凶杀事件,脱口而出说这次凶杀让32个家庭失去了亲人,这个教授马上纠正她说:“不,是33个家庭失去了亲人”。
原来对凶手及其家人的宽容,在美国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1991年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打死了5名教师和同学,最后自杀。事后第3天,受害人之一的副校长安妮女士的三位兄弟就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公开信,信上说:“安妮相信爱和宽恕。
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沉重的时刻向你们伸出我们的手,请接受我们的爱和祈祷……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
- 一个经过了神圣之爱洗礼的社会,是一个共同以爱来承担罪恶与不幸的社会,是一个化解仇恨的社会,那里的人有福了;
基督徒要让那陌生的爱进入我们的灵魂!因为主说;
所以你们既是神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恩赐,谦虚,温柔忍耐的心。(3:12)
要存着爱 心,爱心是就是联络全德的。(3:14)愿我们常常记得,基督徒是新造的人, 要在世上活出那陌生的爱!
愿上帝赐下祝福给每一个效法基督的儿女!
Li Fang